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身體人類學
Anthropology of Body 
開課學期
103-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人類學系  
授課教師
顏學誠 
課號
Anth2038 
課程識別碼
105 412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2,3,4(9:10~12:10) 
上課地點
水源人201 
備註
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文教科書。
總人數上限:2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32Anth2038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將從身體人類學面臨的理論挑戰來討論它的發展。從Boas的白令海峽研究到W.H.R. Rivers的Torres Strait探險,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的人類學其實對身體研究頗為重視。但是,當學習而來的文化被視為是群體差異的根源,而遺傳的身體成為現代人的普同基礎,文化與身體被切割為兩種不同性質的現象。這使得以研究群體差異為職志的人類學不再如以前般重視身體。對身體的忽視也來自於一種對人類行為的理解:若是人的行為是受到大腦的控制,要瞭解不同的風俗習慣,則應考察人們的思維。當文化差異來自思維模式的不同,身體與文化的對立成為身體與思維的對立。文化成了認知以及分類世界的篩子;這也使得世界觀、土著觀點、etic\emic也成為分析文化的重要概念。與此相對,身體則被當成人類共享的「建材」(raw material),被動的等待文化(觀點、思維、象徵符號)的塑模並賦予意義。
身體人類學是針對上述這些觀點的反省。這些反省有著不同的角度與強度。雖然仍有不少學者用土著觀點的角度來探討不同文化認識、觀察、操作身體的思維模式(亦即所謂的「身體觀」的研究),但是也有學者企圖突破原有的典範,開始批判身心的二分框架、強調田野調查不應該只專注在土著的概念分類體系而要多關注當地人的知覺模式、甚至指出身體不是被動的受到心智的控制而是有控制行為的自主能力、並認為身體是社會文化建構的重要成份。
這種建構與傳統人類學主流的象徵理論有重要的差異。以象徵符號來理解世界意味著對世界的認識是間接的,而身體研究者則試圖尋找一種不需要以語言符號為中介的認知理論。此外,象徵符號的任意性也使得接受這種或那種世界觀成為外在壓迫的結果。但是,我們是否能找到一種來自於身體的認知方式?從身體研究的發展,我們將可看到對既有人類學知識的重要反省。
 

課程目標
待補 
課程要求
1.上課前閱讀本週指定的論文(標*文章),參加課堂討論
2.每週一午夜前(遲交者不收)交一篇當週讀閱讀報告(自選標*文章10篇),寄至yenhsueh@ntu.edu.tw,佔學期總成績 40%。閱讀報告篇幅為一至二頁。
3.課堂表現 30%:包含出席率與參與討論(點名每次不到扣學期總成績3%)
4.期末交一篇期末報告,佔學期成績30%(截止日1040630,寄至yenhsueh@ntu.edu.tw,遲交者每遲一天扣學期總成績3%)
課堂上將討論每個人的報告。討論分成三個部分:
1.決定討論的現象為何?這個現象為何吸引你?這個現象有何特殊處?你想要如何看這個現象?
2.論文的論點argument是什麼?(你要說什麼故事?)
3.要找什麼資料來證明你的論點或是鋪陳故事?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待補 
參考書目
待補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2週
3/03  人類學的身體研究史 
第3週
3/10  身心二元論 
第4週
3/17  生物性與文化的互動 
第5週
3/24  心智、語言與文化 
第6週
3/31  身體的自主性 
第7週
4/07  結構語言學與符號的武斷性 
第8週
4/14  身體感研究 
第9週
4/21  余舜德演講 
第10週
4/28  不同文化下的感官知覺 
第11週
5/05  不同身體觀所建構的世界 
第12週
5/12  身體象徵與社會結構 
第13週
5/19  身病 
第14週
5/26  身體作為認知的基礎 
第15週
6/02  知覺現象學 
第16週
6/09  身體與感應 1 
第17週
6/16  身體與感應 2